面对高中频繁的考试,你是不是倍感压力呢?适度的压力可以增加你的学习动力,但过度的压力则会影响你的情绪、降低学习效率,掌握一些减压小方法,可以让你轻松面对各种考试。
心理减压方法
一.饮食减压法
饮食疗法包括两个方面。一方面是指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以保证同学们生理健康;另一方面,研究表明有的食物有直接减轻人的心理压力的作用。
如维生素C就具有减轻心理压力的作用,当人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时,应大量摄取诸如草莓、洋葱头、菜花、菠菜、水果等富含维生素C的食品。
如胡萝卜能提高记忆力,因为胡萝卜能加快大脑的新陈代谢作用,有助于记忆。
如香蕉含有血清素,它对人的大脑产生成功意识是不可缺少的。
如柠檬能使人精力充沛,提高接受能力。
如海螯虾可为大脑提供营养丰富的美味食品。
如经常咀嚼诸如花生、腰果等食品对恢复体能、减轻疲劳是有一定帮助的。而过硬过于油腻的食物,对同学们来说则不是理想的食品,因为精神紧张必然影响肠胃的消化功能,这些食品会增加肠胃的负担,反过来会加剧同学们的精神紧张。
二.运动减压法
科学的安排生活、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有机结合,劳逸结合有助于减轻压力,及时消除疲劳,同时还会有效转移同学们的注意力。对于长时段、高强度的脑力劳动,更应该进行有益而适宜的体育运动,以此减轻紧张度。如可与朋友们进行爬山、打球、游泳等活动。针对考前时间紧的情况,同学们应学会抓住间隙时间进行体育锻炼。如在学习中的间隙时间可进行伸伸腰、踢踢腿、做做深呼吸等小活动。从实际情况看,同学们晚锻炼比早锻炼好。
运动场地应选择安全、空气流通的地方;
选择一些自己所喜爱、能产生愉悦感的运动,让身心都得到放松;
运动完毕后要及时洗浴,防止感冒;
运动时间不要过长,大约掌握在每天半小时左右。
另外,为避免过度疲劳或兴奋,在复习前、睡前、考试前一小时不适宜进行激烈运动,尤其在考试前最后一天更不宜做剧烈活动。
三.过渡减压法
通常同学们在考前都给自己留有时间进行休息与调整,以便以充沛的精力应试。但有的同学不了解科学的调整方法,例如在考前往往是甩手大休息,有关学习的活动一概不进行,事实上这种休息与调整是不科学的。心理学研究表明,人们如果处于高度紧张的工作压力下,长期下来作为一种应急机制,人的大脑中枢会相应建立起高度紧张的思维和运作模式,使人能适应高紧张度、大压力的生活、工作方式,如果突然停下来无事可干,使原来那种适应高度紧张的心理模式,因突然失去对象物,面对宽松无事的环境,反倒不适应。所以许多同学们停止学习后,往往会产生抑郁不安、失落、心慌等不适的心理现象。对此同学们以为是因过度紧张的学习造成的,而不知道是急刹车惹的祸。所以同学们在考前应该慢慢减小学习强度和减少学习时间,采取过渡调节方式。
四.音乐减压法
音乐不仅是人类通用的“语言”,也是很好的“心理医生”。音乐可使人们被压抑的欲望释放出来,取得心理平衡,消除紧张焦虑。听音乐,尤其是听轻音乐或古典音乐能调整人的紧张情绪。
尝试一下聆听巴赫、德彪西或威利?纳尔逊的名曲,
还可以欣赏如贝多芬的《田园交响曲》、海顿的组曲《水
上音乐》等优雅乐章。
所听的音乐最好为“纯粹音乐”,也就是没有歌词的
优雅音乐。音乐中如有文字的话,文字信息将进入大脑,
结果会导致大脑得不到充分休息。
心理健康需要“营养素”
身体的生长发育需要充足的营养,事实上,心理“营养”也非常重要,若严重缺乏,则会影响心理健康。
首先,最为重要的精神“营养素”是爱。爱能伴随人的一生。童年时代主要是父母之爱,这个阶段若得不到充足和正确的父母之爱,将影响其一生的心理健康发育。少年时代则增加了伙伴和师长之爱,让生活充满欢乐和温暖。
第二种重要的精神“营养素”是宣泄和疏导。心理负担若长期得不到宣泄或疏导,则会加重心理矛盾进而成为心理障碍。
第三,善意和讲究策略的批评。一个人如果长期得不到正确的批评,势必会滋长骄傲自满的毛病,但过于苛刻的批评和伤害自尊的指责会使人产生逆反心理,遇到这种“心理病毒”时,应提高警惕,增强心理免疫能力。
第四,坚强的信念与理想也很重要。信念和理想犹如心理的平衡器,它能帮助人们保持平稳的心态,度过坎坷与挫折,防止偏离人生轨道,进入心理暗区。
第五,宽容是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“营养素”。人生百态,万事万物难免都能够顺心如意,无名火与萎靡颓废常相伴而生,宽容是脱离种种烦扰、减轻心理压力的法宝。
你知道吗?
1. 世界精神卫生日是哪一天?
“世界精神卫生日”是由世界精神病学协会(WorldPsychiatric Association——WPA)在1992年发起的,时间是每年的10月10日。2011年10月10日是第二十个世界精神卫生日。
2. 有人说身体健康不算真正的健康,对吗?
对。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成立时,在宪章中就把健康定义为:“健康乃是一种生理、心理和社会适应都臻完满的状态,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。”科学研究已经发现,在许多疾病的发生、发展和演变过程中心理因素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,这类疾病被统称为心身疾病。因此,现代医学模式已由生物医学模式发展成为生物—心理—社会医学模式,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,心理因素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。
3. 什么是心理健康?
1948年,世界卫生组织在成立宪章中,对健康下的定义是:“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,还要有完整的生理、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”。可见,心理健康是完整健康概念的组成部分,人们不仅应关心自己的躯体健康,还应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以及自己与社会相融合的程度。
4. 心理健康的一般标准是什么?
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将心理健康定义为:(1)身体、智力、情绪十分调和;(2)适应环境,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;(3)有幸福感;(4)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,过着有效率的生活。
如果你叫Daniel,极有可能最偏爱字母“D”。当要求人们判断对不同字母的喜好程度时,人们往往表现出对构成自己姓名字母的偏爱,尤其是对词首大写字母的偏爱,这种现象被称为人名字母效应。
姓名是一个人的标识,姓名遭嘲笑令人感到羞愧恼怒。每个人从本质上都是喜欢自己的,因此,当个体判断对不同字母喜好程度时,倾向于对构成自己姓名的字母评价最高,而且个体越是认可自己、喜欢自己,对构成自己姓名的字母评价越高,这就是人名字母效应的由来。
一个人认可、喜欢、欣赏、重视自己的程度称为自尊,可通过评估一个人对自己姓名首字母的偏好作为测量“自尊”的方式之一。基本逻辑是:每个人对自己姓名首字母的偏好是意识没有觉察的,恰恰可以反映出每个人无意识中对自己的喜欢程度,也就是自尊的高低。
在母语为英文、法文等字母型文字的人们身上,人名字母效应表现很突出。对于母语是象形文字的中国人来说,人名字母效应或许更多表现为人们倾向于喜欢构成自己的姓名的姓、字。在旅游景点经常有民间艺人专门为人书写姓名,笔画全由花鸟草虾虫等动植物组成,还有民间艺人专门把人的姓名刻到米粒上,然后放入香薰水晶瓶,生意还都真不错!
英国爱丁堡大学和澳大利亚昆士兰医学研究所的心理学家们发现,快乐是由性格特征连同生活状态共同决定的,而性格特征主要来自遗传。
美国趣味科学网站日前报道,英、澳两国研究人员对990多对双胞胎进行了性格测试。他们将测试结果同研究对象的快乐指数进行对比后发现,不过分担忧、善于交际且凭良心办事的人更容易快乐。
研究人员说,他们发现一些普通基因导致的性格特征影响人的快乐与否。研究小组负责人、爱丁堡大学的亚历山大·韦斯说:“尽管是否快乐受到诸多外部因素制约,但是我们发现快乐有一部分是可以遗传的,而这部分完全可以由决定性格的基因构造来解释。”
这些基因并不能保证让人快乐,但由它们决定的性格会成为人们倒霉时的快乐触媒,使危难之中的人能调动自己快乐的“情感储备”。
尽管基因的影响十分强大,现实生活中人们快乐程度的差异仍有大约50%要归于各种各样的外界因素,如人际关系、健康及职业等。比如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埃德·迪纳的研究发现,最快乐的人通常都有牢固的友谊。
人际交往的艺术
交往能给人带来幸福和欢乐。在日常生活中,我们怎样才能建立和谐的人际交往关系呢?
1.以诚相交。要让别人喜欢自己,首先要对别人感兴趣。可以设想,对别人不感兴趣的人,谁会对你感兴趣呢?
2.学会“听话”。要与他人处好关系,耐心地倾听他人的讲话是十分必要的。一个13岁的荷兰移民小男孩,成了世界“第一等名人访问者”,原来他买了一套《美国名人传说大全》,他给这些名人写信,请他们谈谈自己成为名人有趣的事情,于是他收到了许多名人的信。他深深懂得“一些大人物喜欢善听者胜于善谈者”。
3.学会说话。要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想法;注意在不同场合讲话的分寸;不讲不该说的话;在讲话中注意幽默感则能增加人际吸引,克服尴尬场面;在谈话中,注意谈起对方感兴趣的事情和最为珍视的东西,使之高兴,你也不难与之接近了。
4.抛弃嫉妒心。妒忌别人,实际上是企图剥夺别人已经得到的物质和精神的需要,这种心理极易引起别人反感。同时要克服猜疑、苛求、孤独、自卑与自满等不良心理状态。
5.慎交友,交益友。并非人人都想交朋友,也并非人人都能成为你的朋友。要选择交友,在人际交往中,完善自我,寻找快乐,摆脱忧愁,有益于身心健康。
心理小贴士
牛奶催眠 牛奶中的色氨酸是人体8种必需的氨基酸之一,它不仅有抑制大脑兴奋的作用,还能使人产生疲倦感觉。它是体内不可缺少的氨基酸之一,一杯牛奶中的含量足够起到使人安眠的作用,可使人比较快地进入梦乡。
水果催眠 过度疲劳而失眠的人,临睡前吃苹果、香蕉等水果,可抵抗肌肉的疲劳。若把桔橙一类的水果放在枕边,其香味也能促进睡眠。